展会新闻
传感器展区丨传感器行业呈现多模态融合趋势,向更高精度、更强功能、更低功耗方向发展
2025-09-18
2025年,成熟的传感器技术,包括半导体、光学和传统传感器(机电、电化学)将主导全球传感器市场。商品化的传感器技术将在大多数垂直领域占据市场份额,包括汽车、航空航天、工业、消费电子、医疗保健和环境市场。
尽管成熟的传感器技术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些商品化市场的收入增长却停滞不前,制造商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新兴技术和应用,以寻求增长。当今推动创新的大趋势包括未来出行(自动驾驶、电气化和驾驶员监控)、物联网 (IoT) 的扩展及其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可穿戴技术的采用以及 6G 的商业化。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总体市场规模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当前传感器的产业范围缺乏统一界定,因此各个机构的市场数据统计口径有所不同。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环保、消费等领域智能化、数字化需求的持续带动下,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2023 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269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约5510.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8.4%
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赛迪智库数据,2023 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3644.7亿元,同比增长14.9%,预计2026年将达到5547.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15.0%。
技术发展趋势与创新突破
传感器技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推动行业向更高精度、更强功能、更低功耗方向发展。2025年,传感器行业呈现出多模态融合趋势,传统物理传感器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交叉创新,纳米材料和柔性电子技术推动器件向微型化、低功耗方向发展。这种技术融合正在催生新一代智能传感器,为各行业应用提供更强大的感知能力。
MEMS技术已成为传感器小型化与集成化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MEMS工艺在工业传感器中的渗透率从2018年的35%提升至58%,预计2025年将超过65%。MEMS技术的进步使得传感器体积大幅缩小,同时性能显著提升,成本持续下降。以激光雷达为例,国产厂商通过MEMS技术将产品价格大幅降低,市场份额已超过97%,推动了该技术在10万元级别车型上的应用。
材料创新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氮化铝和碳纳米管材料在压力传感器中的商用化降低制造成本30%,而石墨烯、碳化硅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则显著提升了传感器的灵敏度与耐用性。中国在石墨烯气体传感器、光纤应变传感器的专利数量已位居全球前三,展现了在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则催生了可穿戴设备和医疗植入式传感器的需求,推动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5%。
前沿技术商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量子传感技术在精密测量领域实现商业化突破,部分实验室成果已转化为工业级产品。欧洲在量子传感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而中国则在光学传感器芯片的自主率从2020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57%。微流控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也取得显著进步,全球血糖监测传感器市场规模已突破180亿美元,连续监测型生物传感器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新宠。
智能化与集成化成为产品演进的主流方向。传感器不再仅是数据采集装置,而是集成了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智能终端。博世BMA580等产品已集成骨传导语音识别技术,体现了"传感+计算"的融合趋势。环境传感器融合AI算法实现实时数据分析,生物传感器在穿戴设备中的渗透率超过40%。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如车规级9合1环境感知模块和工业设备健康管理多参数检测系统也日益普及。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推动智慧城市项目落地,中国在5G+传感器融合应用场景中占据先发优势。无线传输、低功耗设计等技术进步使得传感器节点能够长时间独立工作,大大扩展了物联网应用的边界。ISO/IEC联合发布的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在2025年Q2强制实施,欧盟新规要求所有工业传感器需内置数据加密模块,中国主导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渗透率达到45%,这些标准化工作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传感器技术的持续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也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先进传感技术得以在更广泛领域应用。激光雷达单价已下降至200美元区间,为L4级自动驾驶的普及创造了条件。随着材料体系、制造工艺和系统设计的不断优化,传感器技术将继续向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广泛应用的方向发展。
*部分文字来源丨智研咨询、板根互联BRT
2026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传感器展区
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将于2026年7月1-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N5、W1-W5馆举办。展会现场将打造传感器展区,汇聚诸多杰出参展商齐聚一堂。传感器展区设立的初衷是为参展商及观展者搭建面对面的交流平台与契机,充分展示传感器行业内的技术应用成果与创新设计理念,致力于推动传感器领域产品与技术的持续升级换代!